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正文
罗定市部分历史文化遗址简介
发布时间 : 2023-05-18 10:18
来源 :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浏览次数 : 6838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罗定市部分历史文化遗址简介

 

202341415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副院长赵细康,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庄伟光、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夏辉等课题组专家一行到罗定调研的调研点介绍。
   
罗定从发现古人类生息地,到出土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至秦、越设开阳县,三国吴设端溪县,南北朝时设龙乡县等县,至唐泷州兴盛于天下,宋设泷水县,到明、清复设罗定直隶州,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还有待深入挖掘和研究。
 



省社科院课题组和云浮、罗定,苹塘有关人员在苹塘镇周沙村20万年前古人类生息地调研,右四为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郭跃文。
 


 


1苹塘镇下山洞等古人类生活遗址

在罗定市苹塘镇和金鸡镇发现多个古人类栖息的天然石灰岩溶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实地调研,发掘出有智人桡骨和用蚌壳加工而成的刀具,40多种动物的牙齿等部位的化石,从而确定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约20万年前古人类的栖息地。
   上世纪80年代,在罗定苹塘、金鸡两地发现含第四纪动物化石点20处,其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下限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罗定境内数十种古动物的再现,表明了西江流域沿岸的喀斯特地貌的罗定盆地在大约2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是处在低纬度的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中罗定境内自古有十三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有泷水和船步上乌水两大河流,两大流域。苹塘、围底这边也属古上乌水(东水)流域,这里物产丰富,溶洞众多。苹塘(下山洞、榃堑山)、金鸡(饭甑山)两地的洞穴,属于喀斯特盆地边缘或喀斯特孤峰,是远古人类的天然生息地。

下山洞遗址位于苹塘镇周沙村委会下山儿洞。该山地处罗定市东部石灰岩地带,是一座凸出的石灰岩山峰,三面皆为山谷盆地,其中下山洞洞口朝西,前有弯曲小溪和古罗定直隶州东山古驿道古桥,小溪垂柳夹岸。洞口高于溪面5米,外有狭长洼地。洞高3.5米,宽2.2米,深30余米,分主洞和支洞。19849月,罗定县文物普查队在洞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址。1985年和198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罗定县博物馆等单位先后联合进行过三次发掘,在主洞中段、距洞14米处发现有四层堆积。第一层为石灰华钙板;第二层出土一段智人桡骨60多块破碎蚌壳,不少蚌壳刃部锋利,有人加工痕迹,还有黑鼠和一些无法鉴定的破碎兽骨;第三层堆积胶结坚硬,内含动物化石极为丰富,有猩猩、长臂猿、巨羊、鳄鱼、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犀、鳖和蚌类40多种;第四层为基岩。该洞穴中的动物化石种类之多,为岭南地区洞穴遗址所罕见。其中巨羊、扬子鳄等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灭绝种,年代约在20万年以上。洞中灵长类动物化石有猩猩牙齿63枚、长臂猿牙齿4枚、猕猴类牙齿100多枚。下山洞遗址以及金鸡饭甑山古人类生活遗址的发现,并挖掘出智人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及食用动物后遗下的多种动物化石,为罗定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和古动物、气候、地理、地质、水文、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学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与下山洞相邻以及金鸡镇还有多处古人类栖息山洞,说明罗定当时有比较大的古人类族群聚居在上世纪70年代,因罗定县组织大挖磷肥(用于农业生产),在这些较大的洞中挖掘出大量的动物骨化石用作制作肥料。下山洞在及周边山洞的特点有:洞中地面和洞顶都较为平整、干爽,周边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容易取得生活用水,其中有一个山洞内就有充足的水源,是古人类的天秒栖息场所。下山洞遗址于199468日公布为第二批罗定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东方剑齿象牙齿化石


第四纪更新世中期猩猩牙齿化石,近期据说湖南有类似出土,有学者认为属古猿人牙齿化石。




 罗定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双肩石铲,罗定古人类生息地的证据之一

2、素龙上宁窑址

上宁窑址位于素龙街道办事处上宁村佛子背。现存明~清龙窑一条。东南~西北走向。从窑口到烟道口31米。窑场生产而产生的遗弃物堆积成山,烧制品多为民用瓷,工艺先进,以碗居多,灰白胎,施青釉,釉质明亮,圆足,足部用竹刀削成外斜,有鸡心凸点,碗心多书写“元”字或“玉”字,碗内有涩圈,碗内壁有两个青花圈,外壁有的用青花点染,施粉青釉,有小开片。品种有小杯、碗、器盖、豆形瓷座和底厚达2.5厘米、足径101厘米的巨型钵。上宁窑址为明清时期罗定的一处重要窑址,从现场看,窑址遗弃品堆积厚约50厘米,呈约30°坡状堆积,漫山遍野,可证实当时生产规模宏大本处窑址与生江镇碗窑村的元、明、清瓷窑遗址,泗沦山粟瓷窑等遗址的发现证明罗定瓷器生产历史悠久,自古是广东瓷器的重要生产基地,为罗定州制瓷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分界镇沤蓝制靛遗址

垠头坑大型制靛工场遗址,始建于明,至上世纪70年代尚有生产。沤蓝制靛工场包括生活区、堆放蓝草和石灰原材料的厂场和沤蓝制靛池。沤蓝制靛工场采用石头和三合土砌筑而成,沿山势从高到低,根据制蓝工序4而建以便于生产,工序从浸泡池、蓝汁加灰池、沉淀池再到蓝靛池。遗址长60米,宽30米。最高层是几只不规则方形池连接3个外径1.2米内径0.7米的圆形池,第二层是6个外径3.8米、内径3.35米、深1米的圆形池,第三层为三个方形池连接两个圆形池,其中1个圆形池外径5.2米、内径4.15米,最下层仅保留1个外径长5米宽3.7米、内径长4.05米宽2.6米的方形池。垠头坑沤蓝制靛工场遗址是分界金垌村众多沤蓝制靛遗址之一,为研究从罗镜水摆至金垌沿线众多制蓝工业,乃至罗定沤蓝制靛工业提供实物依据。

金垌沤蓝制靛遗址现发现有,海拔193米的高塱脚沤蓝制靛工场遗址、海拔230米的高塱顶沤蓝制靛工场遗址、海拔230米的垠头坑沤蓝制靛工场遗址、海拔275米的牛暗符沤蓝制靛工场遗址、海拔280米的大岭沤蓝制靛工场遗址(占地近5000平方米)、海拔290米的大岭中沤蓝制靛工场遗址、海拔300米的大岭头沤蓝制靛工场遗址等7处。

根据现存的沤蓝制靛遗址的工场规模来看,当地已形成比较完美的沤蓝制靛工业生产销售体系,从种蓝、采蓝、沤蓝、制靛再到销售,是非常完善的产业链。金垌沤蓝制靛工业是罗定明清至上世纪70年代的民间工业集群类似于现代的工业园,制蓝工业与铸铁工业、石灰制造业、制瓷工业、竹木制品工业等共同支撑起罗定地区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和地位。工业品贸易是通过水路进行运,为南江作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重要性提供依据。

据罗定、西宁、容县等地方志记载:“茎叶如鸡爪兰,山人多种,为靛充货,俗呼大蓝,一种茎高叶小,居人植之,亦可为靛,色稍浅,俗呼大蓝。”罗定的蓝多产于罗镜、分界、连州、新榕和龙湾等地,所出的蓝米最佳,年产大约三十石。制蓝工业遗址多数位于河流两岸以便于商业贸易罗镜镇的水摆旧圩曾是蓝靛和各种货物的集散地。蓝靛、丝绸、瓷器及其制品也成为当时南江输出海外的重要商品。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始至今,罗定市在龙湾、分界、罗镜等镇均发现了大量“种蓝制靛”工场遗址。这些制蓝工业遗址多数位于河道两岸其中有位于新榕河的新榕蓝染遗址、位于龙湾瀑布旁的龙湾制蓝工场遗址和位于分界河附近的金河制蓝工场遗址。罗定制蓝工场遗址以及制瓷、炼铁制铁、烧石灰等行业大型工场的发现,证明了在明清时期,罗定地区发展经济有着辉煌的历史,是岭南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方。后来,广东省经济发展重心从罗定等山区盘地逐步向城市和沿海迁移,也就是从农耕和传统加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向近现代大规模工业化、商贸和金融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4罗镜水摆旧墟遗址

水摆旧墟遗址位于罗镜镇水摆村委会水围东村。始建于唐。为古之津梁渡口,故称水摆。墟长200米,卵石铺路,两边店铺均为前店后仓。唐朝已是一处重要墟集。明清两代是罗定特色蓝靛﹑生铁﹑石灰、砖瓦、茶叶﹑木材的集散地。广州﹑佛山染布作坊﹑商号多派人来驻地采购,然后用船运出。古墟场可作为广东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也是当地炼铁业和制蓝业等工农业生产兴旺和商贸发达的证据。
 


罗定出土的南朝四兽金手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5罗平镇背夫山战国墓发掘旧址

19838月,罗定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并于11月发掘清理,为战国早期土坑墓。墓长4米、宽2米、深2.3米。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原始陶瓷器共116件。在98件青铜器中,有青铜鉴2件,鼎2件,乐器-1件,仪仗器-人首柱形器4件,青铜兵器若干(戈2件、长短剑4件、矛9件、镞52件、钺5件、鐏2件、镦2件、斧4件、镰1件、锯1件、削1件、篾刀3件、凿1件、三棱器  1件),瓮、罐、豆、杯等陶器7件,玉器3件,石器、石块8件。

该墓墓坑基本完好,随葬品未经扰乱,器物组合完整成套,排列有序,对研究这时期广东地区的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据当时现场挖掘的省专家对参加挖掘的陈汉祥(1949年出生)等村民说:墓的主人是象今时地区(市)以上的统治者。出土器物中,兽耳铜鉴、铜三叶矛、叉、锯、镰和陶豆,是广东首次发现,增添了广东这时期的器物种类和形制。罗定背夫山战国墓的发掘是广东青铜时代考古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对两广地区的墓葬制度和青铜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作用。背夫山墓葬的发掘出土,为广东文物考古三十年的重要发现。1986年第3期《考古》杂志登载相关挖掘研究文章。

此外,在上世纪70年代修引太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挖出一批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编钟等,其中还有刚铸造出来未经加工的半成品青铜器。从2500年前的墓陪葬品可以看得出墓主人的权贵身份和社会地位,也证明了2500年前罗定地区已经和中原文明有所交流,本地区已掌握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并形成本地的文明特色。

结合到20万年前,罗定地方就是古人类的聚居生息地,罗定的远古文明十分值得当代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和研究。

 罗定出土战国蟠虺纹双兽耳青铜鉴

6凤阳古村泷州歌台

凤阳古村又称羊塘头村,明万历年间建村,是明清时期罗定州“三头两赤”五大名村之一,明清古驿道从该村经过,是进城的重要驿站。至今保留有完整的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村貌、建筑、祠堂、戏台、门楼、水井等古建筑。古村主体核心区域面积15041平方米,建筑以陈氏宗祠为中心,依山而建,逐级增高,排水系统完善,7条古巷按地形纵横排列,现存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建筑30多处,明代开辟的东山大道经过凤阳村,村道两旁店铺林立,村中泽汇路曾设驿站。凤阳村是历代基层政权所在地,先后设置有凤阳乡、凤山堡、凤山乡、第五区农民协会、凤阳大队、凤西大队,是乡村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该村陈雨亭发动甲寅反袁起义,16人参加过淞沪抗战,数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村民在附近围歼日军飞行员。凤阳古村文化底蕴深厚,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泷州歌的发源地之一,凤阳宗祠祭典也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古村于20155月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公布为广东省古村落。2020年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

 

7连州古榄石灰窑遗址

沿河而建的古窑主要有碗窑和石灰窑,依靠水路运送原材料和成品。《民国罗定志卷三物产》载:“按境内岩石多用烧灰以古榄罗镜最著名”。石灰窑以古榄石灰窑最为著名。

古榄石灰窑址位于南江河主河道古榄河边古榄墟下游,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石灰窑址群,沿河岸共有11个大石灰窑。灰窑上小、下小、中腹腔大,外壁用灰沙砌石,内膛用泥坯砖砌筑。石灰石产于后山,草料用船从上游的新榕运来,石灰经南江河运往州城或外地。明清罗定州筑城和建房所用的石灰和砖瓦料大部分从这里出产,用船顺流运往县城,出西江,远销肇庆、广州,石灰窑的生产和销售均依靠南江流域商贸通道。

古榄石灰窑是非常罕见的大型石灰窑群,明清时期罗定建材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罗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中心的重要实物据。2011214日公布为第四批罗定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太平镇潭白泷州古城

潭白故城址位于太平镇潭白村。始建于晋,唐代建城,夯土修筑城墙,面积约50000平方来,平面呈曲尺形,由两个既独立又相连的城区组成。现存北城墙200米,墙基底宽6.5米,城角加宽,设角楼。北面和西面只能看到墙基痕迹,西面城墙300米,在200米处向西面偏折,南面城墙仅100米。潭白故城址是晋末南朝梁龙乡县,唐泷州、泷水县隋永熙郡、唐泷州的治所。唐泷州下辖四个县,泷州的范围包括信宜等地区唐泷州曾改名窦州,故当地人又称泷州为古窦州,后窦州又复名泷州时,分信宜地设立新的窦州。故城依山傍河建造,平面呈曲尺形,夯土修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由两个既独立又相连的城区组成,北面为衙署区(出土过唐代板瓦和青砖),南面为外城集市和民居区。潭白城城址处于南江流域的上游,是西江通往高凉地区(今高州、雷州半岛)的一个重要集散地,是海陆对接通道的转折点。1985520日公布为罗定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定地区发现至清的城址多处,城沿河而建,最初为夯土城,后以岩石、青砖筑城。计有船步秦开阳县晋至唐城遗址太平潭白城址唐复设开阳县,宋从太平迁至船步的泷水县城址,附城古城角城址(永宁、建水),明清城址有罗定州城、罗镜分州城

 

9石牛山

石牛山位于现罗城西南部——罗定市素龙街道办事处大榄村,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期就有大量甲木出产北运。山上有石牛古庙遗址明朝时期建于石牛旁,面积约100平方米塌,今存半块石碑和墙脚。“牛石仙踪”为罗定八景之一,据传刻有清代贡生卢南阳题的咏石牛诗三首。

据民间传说,古时某年天大旱,山下水稻失收,南天门的仙牛为拯救黎民,偷食天庭的禾稻,然后下凡屙米给百姓为粮。玉皇大帝因牛偷食禾稻而愤怒,要杀仙牛。百姓得知后,在高处的铜鼓顶擂鼓呐喊,玉皇大帝听到民情,十分感动,让仙牛返回天庭。而仙牛的凡身就留在石牛山上,与民为伴。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0二三年四月十五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承办单位: 罗定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粤ICP备09004295号    网站标识码:4453810038    公安备案: 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