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罗信古道——陆海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发布时间 : 2017-08-07 09:55
来源 :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浏览次数 : 7636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罗信古道——陆海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陈大远

 

    罗信古道,又称泷(州)窦(州)古道,是经罗定----信宜----高州----雷州半岛出海的古代陆海重要通道。三十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中原文化从何处传入高凉——试论古代进入高凉的交通路线》的短文,这条交通路线指的就是罗信古道。

十万大山余脉云开大山将粤西西江流域与沿海高、雷、廉、琼地区隔开。秦汉时期,楼船航海要靠近海岸行驶,合浦与徐闻成为主要出海口,合浦取道北流、玉林,徐闻借道南江。高凉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高州,无水路与西江直接相通,惟假道于西江的支流南江(罗定江)。南江上游古称泷水(又称双床水),有两条主要河道,西流即今之罗镜河,南流即今之太平河,均发源于信宜县,源头与鉴江上游曹江(古高凉山,良德附近)仅一山之隔,有山道相通,无疑,这是高凉与西江的最近陆上通道。自战国以来,高凉由南江两条支流进入西江的交通线已经开通。在罗镜河上游林垌河的山谷河口是古代的重要津梁渡口,称为水摆。

    追溯历史,在秦统一岭南前,楚国人就已经开出了这一条通道,黄佐《广东通志》有“楚地千里,南海臣服于楚”的记载。对公元前356年,“楚子熊恽受命镇粤,在今雷州建楚豁楼” 之说法,目前在史学界仍有较大的争议,有指黄佐通志年号有误,姓名有误,地名有误,但也无法全盘否定之。经过多年更深入的研究,有更多的材料提供了楚人在南江活动的证据。

楚人东下,是为了制造青铜兵器,楚的青铜器相当先进,尤为兵器。1977年,在罗定太平河山口的南门垌清理战国墓三座,出土青铜器一百四十余件,是岭南较为大型的战国墓,其中出土铜钺43件,有不少是刃口尚未磨过的铸件,我的看法,这是当时用以作为交换的商品,(后被写入《简明广东史》)。可以认为,这是广东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货币”。它恰恰出现在罗信古道的咽喉,极为重要的关口。后来又在泷水故城相近的傍城岗出土一个车軎,从形制纹饰考证,应来自楚国战车。1983年在背夫山战国墓发现的漆器,也来自楚国。更加令人称奇的是,古越人有名无姓,在今罗定的大姓陈姓、黄姓、刘姓的族谱中,都记载有一位芈氏太婆,并且各有一座芈氏太婆墓。芈是楚国的姓氏,在其它地区甚少见,这就是曾在罗定生活过的土著人是楚国人士的有力证据。罗定人至今仍保留楚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和扒龙舟的习俗。当然,对寻找罗信古道的走向和遗迹,仍需要有更多的证据。

秦始皇军队初入岭南,曾将它的南海郡尉署设在罗信古道的水道连接口。《广东通志·广东总图经》是这样写的:南越“负山险阻,南北数千里(《汉书·南越传》),置南海郡尉以典之(是时越人窜入丛薄,南海郡尉署在泷口西岑),徙天下吏民罪滴者,南戍五岭” 。北江和南江的水口都可称为泷口,岑是低矮小山丘,第一个指出“泷口西岑”在今南江口的是罗定学者徐东。如果证实,足可见当时南江与罗信古道的重要性。

南北朝齐时(479--502年),设置南江督护。南朝梁武帝进军岭南,将晋末在南江上游太平河岸设立的龙乡县升为泷州(下辖泷水、开阳、正义县)。中原南迁的庶族地主陈法念被任命为南江督护和新、石二州刺史。陈法念家族定居泷州开阳郡,“以孝义训溪峒”,与当地人士结合,成为当地酋长。其时,泷州陈氏、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并称为岭表三大酋长。泷州陈氏与高凉冼夫人的崛起,罗信古道突显其重要的地位。今罗定太平泷州故城,其南面有官道岗,是罗信古驿道的始发点,(官道岗有两个圆墩,是城外关卡)。其西北有官渡头,是经水道连接西江的重要渡口(为城外水兵关卡道口)。由于上游水道狭窄,中有山脉隔断,陆路需延伸到罗平小盆地,开始出现有京山径(金山径)和京官岭(京贯岭)地名,罗信古道真正成为连接陆海的古驿道。

南朝末年,冼夫人归附隋朝,因番禺俚帅王仲宣反,冼曾派其子冯暄率师援救隋将韦洸,但因冯暄与法念之子佛智“素善”而按兵不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陈佛智扼冼冯进军之咽喉,冯不敢贸然进兵。后冼夫人命其孙冯盎出奇兵击杀佛智,高凉冼兵才得以进军番禺,岭南始平定。罗信古道是高凉冼夫人进军广州的军事线路。高凉冯冼氏家族,历经梁、陈、隋、唐四朝,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对岭南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高凉地区才为人们所关注。然而,近代学者对古代进入高凉的交通路线却缺乏考证。

隋唐之泷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行政区域的划分与前后各朝的差别极大。隋设永熙郡于泷州旧地,永熙郡是一个大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泷水、怀德、良德、安遂、永业、永熙六县(今罗定、信宜县及高州、电白、阳春县的一部份),这行政区域的设置与当时高凉的政治地位和交通状况不无关系。

1983年在罗镜水摆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的金手镯和金指环产自中亚粟特地区,墓中还出土不少越窑青瓷,其中有刻有莲瓣纹图案的高足碗。证实了当时的陆海丝绸之路进入一个中外交流活跃时期。佛教也分别从北方和海上传入岭南,形成佛教的兴盛。陈氏家族数代佞佛,法念、佛智、龙树等名字都与佛有缘。永宁县令陈普光家族在龙龛岩洞室兴建道场(寺观),从武德四年(621----圣历二年(699)近80年间,影响新泷二州及周边地区。《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记述,有交趾僧人宝聪,弱岁出家,云游到南京,听说岭南有龙龛道场,专程前来礼佛,参与重修道场。惠能学佛多少受其影响。道场的第二次修建,正是惠能北上之时,龙龛第三次修建,是六祖返回新兴之日。

唐武德四年(621)改永熙郡为窦州,置正义、怀德县,唐太宗五年(631)窦州僚人反叛,窦州又侨治于泷州。罗定、信宜、高州关系更加密切,罗信古道显得尤为重要。唐玄宗十六年(728),泷州刺史陈行范联合西江沿线僚人反唐称帝,攻陷40余座城池,后被杨思勗讨平,泷州退出岭南政治中心地位,宋更将泷州降为泷水县隶属康州。宋朝南江航运业仍保持畅通,最近从肇庆宋城考古发现有泷水县戳印的城砖。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由惠州再贬海南琼州,元符三年(1100)获赦内迁廉州,对苏东坡被贬所经线路,如果苏东坡访问高州冼太夫人庙一事得到证实,苏东坡走的应该为南江罗信古道。经历近600多年瑶乱,此后罗信古道似乎被遗忘。

明万历五年,平定罗旁徭乱后设立罗定直隶州,下辖东安、西宁县。其时,将今信宜的一半划入罗定州和西宁县版图(一直到民国才划归信宜),当时罗定州设有泷水驿(在州城小东门外,明万历前原设有新兴县新昌驿)和 沟驿(在今太平山口,明万历前原设有恩平县恩平驿),西宁县设有晋康驿(在今连滩,明万历前原设有新会县东亭驿)和掘峒驿(明万历前原设有电白县立石驿,后迁今信宜怀乡),以及平窦驿(在今信宜平塘,明万历前原设有阳江县平西驿)等驿站。罗定州的建立,恢复了罗信古道的物流往来。当时信宜怀乡、贵子、钱排等划归西宁县,思贺、合水划入罗定州。新建州县实行“募民占籍” 政策,鼓励和奖励移民,大批客家人经罗信古道进入信宜垦荒。同时新开西山大道、官大路和东山中路近300多里,历时三年。驿站设有领取薪俸的驿丞一员,书办一员,皂隶二名。到清代,府衙入不敷出,驿站薪俸需新会、新兴、恩平、四会、广宁、阳江、电白、吴川、茂名、东安等各县分摊接济。可印证,罗信古道的陆海通道畅通如网络。

罗定直隶州是岭南第一个直隶州,位于广东十府中心,同时又是两广交汇处。东为广、肇、韶、惠、潮;西为高、雷、廉、琼、钦。万历年间有牌坊称“全粤要枢”( 广东称东粤广西称西粤,合称全粤)。万历和乾嘉两个时期使罗信古道和南江航道进入活跃期。

明末三藩之乱和民国时,军队常借道罗信古道,军事用途占重要位置。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两广三条铁路干线,其中中线经罗定穿越云开大山,将罗信古道作为交汇点。

抗战时期,罗信古道更成了食盐补给的生命线。

抗战前,西南内陆的食盐补给主要靠船运,产地在海南三亚以及阳江、水东、电白一带。广州沦陷,肇庆峡水道被日军封锁。百姓不可一日无盐,只有采用水陆并进的办法。罗定地处南江中上游,适宜用小木船航行,上行,右可至罗镜,左可达太平;下行,可通南江口,入西江,上都城,取道八步、梧州,直达广西中部和西江上游;陆路南可到阳江、电白、茂名、高州、湛江等地,下可达云浮、新兴、高明、鹤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罗定成了广东南路与广西的重要交通的枢纽。当时,阳江、电白的盐,通过罗信古道,源源不绝肩挑至罗定,然后转运各地。

食盐转运有四条途径:第一路,每天由高州、黄塘、石骨肩挑来罗定太平墟,罗镜墟的约有一千担(每担七十至八十斤),经当地商人收购后,用木船运出罗城。笫二路,由高州、茂名、黄塘、石骨等地肩挑至罗定县城的,每天有一百担。笫三路,有几家公司,自己雇工往电白挑生盐回罗定城,每月的数量有五至七万斤。第四路,国民党军队也利用士兵贩运私盐谋利。

食盐补给线揭开了岭南古驿道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一幕。这些运盐大军每天都有一千多人日夜行走在罗信古道的山岭间,仿若游龙,成为一种战时特有奇观。其时,在罗定开设的盐庄也迅速增加,德庆,高要禄步的商人也来罗定采购,转运。随即,在罗定增设盐务局,开征盐税,人称罗定的盐为流亡盐,罗定的盐税叫做流亡税。

盐商把收购到的生盐,除销售给煎熟盐和制豆豉的商店外,其余的用木船运往德庆、都城、封川,连县等地的盐栈和供给高要、禄步、西南等地盐商。

当时吴川、电白、阳春沿海一带还用海水煎盐,需用大批铁镬,当地盐商纷纷拥到加益采购,加益铸镬业盛极一时。均益、镇昌、裕民生等厂,都是这一时期创办的。加益王齐尧还获得“铁镬大王”之美誉。

罗信古道物流的畅顺,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南江航运出现前所未有的极度拥挤,南江河道上开始出现了“电船”(小火轮) ,沿河还开辟了罗城、榃濮、古榄三个口岸和六竹、双龙市等多个临时停泊口岸。古榄从民国初年起就已经是罗定粮食的集散地和连州矿产的输出口岸。罗镜、太平河上的小船装运货物抵古榄则卸货过驳,转由大船载运,古榄对岸泗盆,河面开阔,可停靠大船,最大的木船可装四万斤。抗战时期,每晚都有四十余艘木船靠泊泗盆,泗盆前所未有繁荣,出现了日夜街市。

桂皮过去销往国家,主要是印度、法国、日本和美国,国际需求量大。由于交通关系,广西岑溪与原郁南与罗定毗邻区乡生产的桂皮、桂油都集中罗定出售,从清代起,便在罗定设桂税局,负责肉桂产品的收购与出口管理。抗战时航运不通,出口的运输途径便借道罗信古道经加益----信宜----梅菉而至广州湾(今湛江)出口。由罗定至信宜陆运全靠人力肩挑,运至信宜后转用木筏载运至高州,到高州改用内河木船载运至吴川梅菉,由梅菉再改用出海帆船载至广州湾的西营(今湛江霞山)转付香港出售。

在近代,特别是在战争期间,罗定成了北通西江,东连四邑,西进广西,南联高廉的交通枢纽,解放海南岛时,一支强大的解放军就是通过罗定借道罗信古道进入雷州半岛的。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讲,罗信古道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解放后,信宜县商业、供销系统在罗定县城设有物资转运站,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324国道畅顺后才停止运作。

大量史料证明,罗信古驿道是岭南古驿道中历史最长,曾经是陆海对接的丝绸之路,同时又是在不同时期有过重大历史贡献的一条古驿道。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承办单位: 罗定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粤ICP备09004295号    网站标识码:4453810038    公安备案: 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